与青工职院合作,也将为职教中心顺利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助益。
2024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第一批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名单,职教中心10个专业成功获批。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与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所契合。
根据协议,青工职院将与职教中心开展合作办学,并依托高职学院资源优势,在管理经验、专业发展、师资培训、科研创新、实训实验设备场所等方面,为城阳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有望达到“1+1>2”的效果。
算上此番落定的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东部校区,今年以来城阳区在高校建设和引进方面动作频频:
6月22日,我国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大学正式揭牌。
11月4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科教园项目一期详情披露,除公布项目分三期建设及各版块建设详情外,其建设“时间表”也得以明确:项目已于2024年9月开工,将于2025年9月底建成,工期13个月。
11月25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青岛城市学院扩建项目规划方案批前公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76883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学楼、综合楼、活动中心、宿舍楼配套用房及地下车库。
此外,城阳区也频频与异地高校展开合作。
10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在青岛市城阳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城阳区与学校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引入高校资源也好,推动校地合作也罢,在本轮城阳区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这些高校与城阳区的“3+1”产业体系契合度颇高。
此前,城阳区委书记吕鹏曾介绍城阳区所打造的“3+1”产业体系:“3”是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储能三条核心产业链,“1”是空天和低空产业链。在他看来,有这样四条产业链打基础,奋战5至10年,未来城阳就会在制造业上走在前列。
而这四条产业链,无一例外,都对于人才特别是专业领域技能人才需求大、专业素养要求高。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根据集微咨询发布的《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发展洞察报告(2024)》显示,集成电路行业作为高精尖产业领域代表,行业人才进入壁垒相较于其他行业受限更高,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的学历背景成为企业在人才招聘中不断关注的能力点之一。
作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规划的“一核四极”中的“四极”之一,城阳区也落地了物元半导体这样的百亿级大项目,对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而哈工大(威海)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丰富的优势资源,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成果可以为城阳区的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落地的青工职院东部校区,同样也涉及到了城阳区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
根据协议,青工职院和职教中心将在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提前布局人才储备基地。
如今,城阳区正依托于停止运营的流亭机场以及与低空航空器在研发制造工艺、检验检测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相通相似性的高铁头部企业中车四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先导区。
而在拥有“硬件”之后,如果以人才为代表的“软件”也能同步跟上,对于城阳区低空经济的起势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直接助益。
事实上,城阳区已经尝到了发力新兴产业的“甜头”。2024年前三季度,城阳区GDP增速达5.7%,高于全市大盘0.1个百分点,这也是城阳区继2020年全年后,再次跑赢全市大盘。
其中,二产的强势增长拉动了城阳经济增长,9.5%的二产增速高居全市第二。
在此背景下,青工职院新校区的落地,能否为城阳区如火如荼的新兴产业再添一把火,还有待时间观察。
但也要看到,当越来越多的高校落地,未来从这里培育的人才,城阳区如何将他们留住?也颇为重要。
无论是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的完善,还是旧改社区回迁、路网打通等城市品质的提升,都是留给城阳的一道“必答题”。
毕竟,一味增添高校的背后,“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而高校只是城市吸引人的一种手段。